不知道有進行共讀「好餓好餓的毛毛蟲」這本書的各位老北老木

是否曾經想過蝴蝶為何comes from a cocoon?

 

 

其實我完全沒想過這個問題

剛好看到網路上面有媽媽在發問

覺得有趣

所以去查了一下

 

先來看看下面這個網站怎麼說

https://www.monarch.org.nz/faq/difference-between-a-pupa-a-cocoon-and-a-chrysalis/

 

 

以下轉貼上面網址內容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pupa, a cocoon and a chrysalis?

 

All insects go through a series of changes as they mature (called metamorphosis) unlike mammals, where the young are born as ‘miniature’ adults.

With moths and butterflies, the first stage is the ovum or egg, the second stage the larva (larval stage) or caterpillar, the third stage the pupa (pupal stage) and finally it becomes the imago or adult, usually termed the ‘butterfly’ or ‘moth’.

Moth caterpillars spin a silk cocoon around themselves to enter the pupal stage.

Most butterfly larvae, however, split open and then the inside forms a transparent skin or cuticle. This is called a chrysalis.

 

以下是我的不專業解讀:

pupa(蛹)  cocoon(繭) 這兩者之間有什麼不一樣呢?

與哺乳類動物不一樣,昆蟲在變成成蟲之前,會經過一系列的型態變化(我們稱為 蛻變)

而我們哺乳類就只是生出來後,一直長大而已,型態上不會有什麼很大的差異

 

像蛾或是蝴蝶這類的昆蟲,初生之時是一顆卵,接下來孵化成為幼蟲(就是常見的毛毛蟲狀態)

幼蟲長到一定大小之後會變成蛹(pupa 階段 ) 最後變成成蟲(imago)狀態

 

蛾的幼蟲在進入成蟲之前,會吐絲成繭,然後進入蛹期

蝴蝶的幼蟲就不像蛾一樣會有整個封閉的繭,泛指蝴蝶的蛹那個英文單字就是chrysalis,是一種透明的保護膜

 

 

補充一下

昆蟲的變態分為兩種:

一、完全變態:完全變態的昆蟲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蟲、蛹、成蟲。

二、不完全變態:不完全變態的昆蟲生活史,包括卵、幼蟲、成蟲。

 

Eric Carle本人也有在他的官網作出說明(看來很多人問過XD)

(附上連結:http://www.eric-carle.com/q-cocoon.html )

 

以下為不專業翻譯:

很多人都會問,在好餓好餓的毛毛蟲這本書裡,

為什麼毛毛蟲變成蝴蝶時,

不是從chrysalis出來而是從cocoon呢?

以下為Eric本尊的回覆 : 

這真是個好問題!

首先,以科學的角度來解釋,大部份的毛毛蟲變成蝴蝶以前,著實是走chrysalis路線,但不是全部都這樣

世界上有一種稀有的蝴蝶,(genus )屬名是Parnassian,這種昆蟲牠在變成蝴蝶前,跟蛾一樣有繭包覆在蛹外面,就不是走chrysalis路線了

這種蝴蝶在美國西北部瀕太平洋岸的地區,希伯利亞,北韓或是日本北邊的島上都有出現過

 

那以下是我自己的不科學解釋:在我的創作裡,我的毛毛蟲是很不尋常的,是隻很特別的毛毛蟲

就像各位所知道的一樣,毛毛蟲並不會吃棒棒糖或是冰淇淋

所以在任何一本昆蟲圖鑑上,是找不到我的毛毛蟲的

 

再者,當我還是個小男孩的時候

我的爸爸希望我敞開心胸,多接收外在資訊多認識這個世界,因此經常對我說"Eric,come out of your cocoon"

因此對我來說

我就不會讓我的毛毛蟲"come out of chrysalis"

 

也因此

在這個地方

文學戰勝科學! 

 

 

 

 

 

 

 

 

我還真是被童書給上了一課ㄝ(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黑眼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